明教并不崇拜“火”:略論金庸《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的小錯誤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在金庸大俠的十四部武俠小說中,我最喜歡《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龍記》,前前后后曾讀過許多遍。


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寫到一個奇特的門派:明教。
明教總壇位于西域光明頂,教中主要職位有教主,光明左右使,四大護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其中光明左右使統(tǒng)御“天”、“地”、“風(fēng)”、“雷”四門;五散人執(zhí)掌“銳金”、“巨木”、“洪水”、“烈火”、“厚土”五旗。并在各地設(shè)立 “神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五壇,教眾不下百萬,以推翻元朝為目標(biāo)。
因此明教屢屢遭受到朝廷的鎮(zhèn)壓,而為了躲避官府的圍剿,明教中人行事隱秘,被江湖中人視為“魔教”,并因此與江湖各大門派發(fā)生了許多沖突,最后導(dǎo)致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
在光明頂上,明教各大高手精疲力盡油盡燈枯,眼看就要全軍覆沒。



金庸在此有一段精彩描述:
當(dāng)此之際,明教和天鷹教教眾俱知今日大數(shù)已盡,眾教徒一齊掙扎爬起,除了身受重傷無法動彈者之外,各人盤膝而坐,雙手十指張開,舉在胸前,作火焰飛騰之狀,跟著楊逍念誦明教的經(jīng)文:「焚我殘軀,熊熊圣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明教自楊逍、韋一笑、說不得諸人以下,天鷹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廚工仗役,個個神態(tài)莊嚴(yán),絲毫不以身死教滅為懼。
空智大師合十道:「善哉!善哉!」
俞蓮舟心道:「這幾句經(jīng)文,想是他魔教教眾每當(dāng)身死之前所誦的了。他們不念自己身死,卻在憐憫眾人多憂多患,那實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當(dāng)年創(chuàng)設(shè)明教之人,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傳到后世,反而變成了為非作歹的淵藪?!?/p>
由于后來殺出個張無忌,獨戰(zhàn)六大門派,拯救了明教,明教才轉(zhuǎn)危為安。劫后余生的明教教徒奉張無忌為教主,并走向復(fù)興,最后推翻了元朝。



當(dāng)年看到這一段,就對明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次,在舊書攤上買了一本舊書《古代摩尼教》,從此興趣更濃,找了更多的資料,對這一個湮沒在歷史塵沙中的宗教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歷史上真實的明教(摩尼教)與金庸小說中的明教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歷史上的明教并不崇拜火,崇拜火的反而是明教(摩尼教)的死敵——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 )。
按照我們正常邏輯,火帶給人帶來光和熱,帶給人類光明,按理說既然叫明教,自然崇拜光明之源——火。
《倚天屠龍記》中的那段經(jīng)文原本讓我對明教崇拜火深信不疑,結(jié)果歷史資料卻讓人大跌眼鏡:原來小說和歷史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當(dāng)然,小說畢竟是小說,和歷史不能劃等號,況且這也怪不得金庸。
原因有二。
1.金庸是武俠小說家,不是歷史學(xué)家。更何況明教和拜火教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都產(chǎn)生于波斯,明教教義很多地方都是山寨拜火教的教義,就算是當(dāng)時的宗教歷史學(xué)家也難免搞混。
2.80年代之后,出土了大量的摩尼教文物,歷史學(xué)家才終于分辨清楚,原來明教和拜火教是兩個宗教。而《倚天屠龍記》連載于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身為武俠小說作家的金庸,由于時代的局限,更不可能搞清楚了。
下面我就簡單說說歷史上真實的明教和它的死敵拜火教。
先說說明教(摩尼教)和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 )的關(guān)系。
簡單的說,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 )和明教(摩尼教)的關(guān)系,就相當(dāng)于基督教和拜上帝會。明教可以看做是拜火教的一個山寨版改頭換面版。
瑣羅亞斯德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是拜火教的創(chuàng)始人。
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在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是明教/摩尼教之源。傳入中國后被稱為“祆(xiān)教”。

拜火教標(biāo)志




該教認(rèn)為阿胡拉·馬茲達(意為“智慧之主”, 日本有個汽車品牌,也叫馬自達,就取自阿胡拉·馬茲達。)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創(chuàng)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創(chuàng)造等德行,也是天則、秩序和真理的化身。
馬茲達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世界,也創(chuàng)造了火,即“無限的光明”,因此瑣羅亞斯德教把拜火作為他們的神圣職責(zé)。
阿胡拉·馬茲達在善惡二元論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與代表黑暗的惡神阿赫里曼進行長期的戰(zhàn)斗,最后獲得勝利。
該教以光明之象征“火”為崇拜對象,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東西。
所以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
此教現(xiàn)在伊朗偏僻山區(qū)和印度孟買一帶的帕西人(波斯的轉(zhuǎn)音,約有8萬人)中仍有很大的影響。
接著介紹明教。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五章《舉火燎天何煌煌》中寫道:楊逍案頭有一本《明教流傳中土記》,“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征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載元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jīng)’來朝,中國人始習(xí)此教經(jīng)典……至?xí)?,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因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明教正式名稱為摩尼教,又作牟尼教,發(fā)源于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公元3世紀(jì)中葉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創(chuàng)立。
摩尼生于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倫傳教,277年被釘死在十字架。
摩尼聲稱自己是佛祖、瑣羅亞斯德和耶穌的繼承者,也是最后一位先知。
這種說法跟洪秀全說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教義以瑣羅亞斯德教之善、惡二元論為基礎(chǔ),將一切現(xiàn)象歸納為善與惡,善為光明,惡為黑暗,而光明必會戰(zhàn)勝黑暗,人類若依宗教之真理與神之志向,終必走向光明、極樂之世界
可見,明教并不崇拜火,而是崇拜光明。其主神為明界之主明尊,所以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明教。
波斯薩珊王朝的開國國王沙普爾一世為了同勢力根深蒂固的拜火教相對抗,大力扶植明教,并尊明教為國教。但好景不長,沙普爾一世死后不久,新任國王巴赫拉姆一世是虔誠的瑣羅亞斯德教信徒,開始打壓摩尼教,重新扶植瑣羅亞斯德教,最終處死摩尼,迫害明教教徒,明教教徒被迫逃亡國外。從此,明教開始向東西方擴散。
明教傳到中國后,為了生存,時而依附佛教,時而依附道教,自稱是這些宗教的一個分支,但信奉者寥寥無幾。
后來回鶻軍隊參與平息安史之亂,在洛陽遇到幾個明教傳教士,皈依了明教,明教成為回鶻汗國的國教。有了回鶻的支持,明教在唐朝境內(nèi)廣建寺院,聲勢達到了極盛。
唐武宗滅佛時,回鶻勢力已經(jīng)式微,明教受到牽連,遭到重大打擊,被迫轉(zhuǎn)入地下秘密傳教。
宋朝時期,明教分化。
一部分摩尼教依托道教進一步發(fā)展,如浙江四明崇壽宮本為摩尼教寺院,后改為道教道觀,其道士也認(rèn)為摩尼是老子化身。
另一支摩尼教則流入民間,漸漸與民間秘密宗教相融合,成為宋代農(nóng)民起義的指導(dǎo)思想。
方臘是不是明教教徒,歷史學(xué)家莫衷一是,沒有定論。
元代對于明教的態(tài)度較為寬容。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記述,在整個福州有七十多萬戶人家保持信仰明教。
明朝建立后,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刑部尚書劉惟謙等修訂《大明律》?!胺矌熚准俳敌吧瘢瑫?、咒水、扶鸞、禱圣,自號端公、太保、師婆,及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云眾等會,一應(yīng)左道異端之術(shù)、或隱藏圖像,燒香集眾,夜聚曉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逼渲?,明尊教就是明教。從此,作為民間地下宗教的明教漸趨消失,而作為地方宗教、不參與政治斗爭的明教分支則得以傳承。
吳晗認(rèn)為明朝國號來源是承自明教,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歷史學(xué)家證明是錯誤的。
最終,明教與中國的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地下宗教如白蓮教等融合,消失在了中國宗教的大熔爐之中。
明教最后的遺存是中國福建晉江市的草庵,金庸也曾來此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