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華小區(qū)東漢墓發(fā)掘簡報
西安中華小區(qū)東漢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 2002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2001年4月2 0~5月20日,為配合基建工程,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本市西南部高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的中華小區(qū)內(nèi)進行了發(fā)掘,共清理古墓葬26座?,F(xiàn)將其中10座東漢墓簡報如下(圖一)。
一 墓葬形制
這批墓葬從形制上可分為4型。
A型2座。長斜坡洞室墓,可分為2式。
I式1座(M6)。長斜坡墓道土洞墓。
M6方向185。。墓道位于墓室南端,殘長2.42、寬0.8、深0.1-4.2米。該墓封門發(fā)現(xiàn)朽木痕跡,可能是用木板封門。墓室為長方形土洞,長3.42、寬2.32米,因坍塌頂部,形制不清(圖二)。
II式1座(M22)。長斜坡墓道長方形拱頂磚室墓。
M22方向95。。墓道位于墓室東端,長8.15、寬0.75、深0.3~3.2米,內(nèi)填五花土。該墓用磚封門,封門磚為“人”字形相砌。墓室為長方形拱頂,長3.75、寬1.7、高1.75米,墓壁用磚錯縫平砌,至1.1米處起券。鋪地磚為錯縫平鋪。磚長30、寬11、厚5厘米。在墓室清理中發(fā)現(xiàn)白灰,應(yīng)為防潮而用。葬具木棺,骨架腐朽嚴重,葬式不清(圖三)。
B型2座(M17、M18)。長斜坡墓道單室穹隆頂磚室墓,有短甬道。
M18方向100。。墓道位于墓室東端,長6.6、寬0.95、深0.3-3.7米,內(nèi)填五花土。因盜擾及坍塌,封門已不清。甬道長0.9、寬0.95、高1.75米,頂部磚拱塌毀,壁磚殘高0.36米。墓室略呈正方形,邊長3-3.1米。四壁磚墻殘高0.4~0.65米。穹隆頂,頂部已塌。墓室后壁有一假后室,進深0.12、寬1.75、高1.8米。葬式不清。從出土棺釘推斷,葬具應(yīng)為木棺(圖四)。
C型1座(Mll)。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四部分組成。Mil方向185。。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長14、寬0.8、深0.3~4.8米,內(nèi)填五花土。甬道長0.8、寬0.8、高1.44米。前室平面呈正方形,長3.35、寬3.35米。穹隆頂,頂部坍塌,四壁殘高0.65米。鋪地磚呈“人”字形排列。后室平面呈長方形,長4.9、寬2.2米。拱頂,頂部坍塌,磚墻殘高0.56米,鋪地磚橫向平鋪。磚長32、寬0.12、厚6厘米。因盜擾,葬具與葬式皆不清(圖五)。
D型5座(M7、M13、M15、M16、M19)。長斜坡墓道磚室墓,帶前、后室及側(cè)室??煞譃?式。
I式3座(M7、M15、M19)。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一個側(cè)室組成。
M15方向90。。墓道位于墓室東端,長7.2、寬0.8、深3.7米,內(nèi)填五花土。甬道長0.8、寬0.8米,頂部坍塌,高度不詳。封門因被盜擾而不清。前室平面呈正方形,長3.25、寬3.2米。穹隆頂,因坍塌高度不詳。墓室地面用磚錯縫平鋪。在該室東南角和東北角分別放置一塊半截磚,磚上平面刻窩,窩直徑5厘米,其用途不詳。后室平面為長方形,長4.4、寬1.8米。高度不詳。后室為土洞,磚鋪地與前室同。右側(cè)室為土洞室,長2.6、寬1.72米。高度因坍塌不清,鋪地磚為錯縫平鋪。左側(cè)有一假側(cè)室。該墓被盜擾,骨架已無,葬式不明。在右側(cè)室有一長1.5、寬0.6米的棺灰痕,且有散亂棺釘,該葬具應(yīng)為木棺(圖六)。
II式2座(M13、M16)。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左右側(cè)室組成。
M13方向180。。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長13、寬0.88、高1.7米。頂部坍塌。甬道底部用磚鋪地。前室平面近似正方形,長3.2、寬3.4米。穹隆頂,已坍塌,高度不詳。前室鋪地磚為“人”字形相鋪。后室長4.7、寬2.2米。頂部坍塌,高度不詳。右側(cè)室高于前室0.06米,為一層磚,長2.8、寬1.7米。拱頂,頂部殘塌,壁磚僅殘留一層。左側(cè)室長2.8、寬1.75米.壁磚殘存一層,鋪地磚高出前室0.06米,與右側(cè)室相同。后室及左右側(cè)室均為拱頂,頂部坍塌。該墓只發(fā)現(xiàn)有散亂的棺釘,葬式不清(圖七)。
二 隨葬器物
隨葬品較為豐富,有陶器、陶俑、銅器、銅錢、玉石器、鉛器、鐵器等。
1.陶器分為日用陶器和陶模型兩種。
罐35件。分泥質(zhì)灰陶和泥質(zhì)紅陶兩種,可分為5型。
A型根據(jù)口沿形制又可分為4式。
I式3件。M6:10,直口,方唇,束頸,斜肩,鼓腹下收,平底,腹飾方格紋。高22.3、口徑16.6、底徑14.2厘米(圖八:1)。
II式1件(M6:1)。侈口,尖唇,鼓腹飾繩紋。高18.2、口徑13、底徑11.4厘米(圖八:2)。
III式1件(M6:12)。侈口,斜折沿,方唇,圓肩。高24、口徑16.7、底徑16厘米(圖八:3)。
IV式2件。均殘,無法復(fù)原。形體較大,直口,方唇,圓肩,在底部偏上有一圓孔。
B型可分為2式。
I式1件(M6:8)。泥質(zhì)灰陶。侈口,斜折沿,短束頸,溜肩,鼓腹斜下收,平底。高25.7、口徑10、底徑11.8厘米(圖八:5)。
II式1件(M15:40)。口沿部分殘。短頸,鼓腹斜下收,平底。腹部有用朱砂書寫的文字。殘高18、底徑10.4、腹徑16厘米(圖八:4、一O)
陶文抄錄如下(圖二六:1):
陽嘉四年三月庚」寅朔廿八日天地告」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主死名籍王巨」子以甲戌死時日口口」死日不吉秉信光故」□故口人馬口人口」□口雞口口」口子之適口口」□□大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逞取」生死異口生人前行」死人卻步生人口口」;一以工歸丘口□何」□口口口壬戌亡口」I口口口口口口」□氏相妨牢」□土相侯郭」
C型從唇部及肩部變化可分為3式。
I式1件(M6:15)。泥質(zhì)灰陶。敞口,斜沿,方唇凍頸,斜肩,扁鼓腹,平底。高14、口徑8、底徑16.4厘米(圖八:7)。
II式1件(M6:4)。泥質(zhì)灰陶。圓唇,短(束頸,圓肩,平底微內(nèi)凹。高16.2、口徑7.6、底徑14.6厘米(圖八:8)。
III式1件(M22:3)。泥質(zhì)灰陶。敞口,折'平沿,方唇,束頸,斜肩,腹微鼓,平底微內(nèi)凹。上有朱砂書寫的文字。高17.2、口徑9.6、底徑15.2厘米(圖八:9、——)。
陶文抄錄如下(圖二六:2):
熹平六年正月」廿三日關(guān)直戌口」年有教玄(東)」冢伯南冢伯」西冢伯北(冢伯)」中冢伯合口口」守一」不起持口口」青口黃口口」□□慈石五」石五谷口之」可當(dāng)一喪移」□三丘五墓之」沖齊先死后」□人口丞」共口」中告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口」□君武夷王」口口口口口」一口合往口口」右丞口大小右伯」□口口門亭長口」
D型2件OM15:44,斂口,斜沿,圓肩,鼓腹下收,平底。高8.2、口徑9.6、底徑7.5厘米(圖八:10)。
鎮(zhèn)墓瓶1件(M18:10)。泥質(zhì)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凍頸,斜肩,斜直腹,平底。腹上有用朱砂書寫的文字和符咒。高22.8、口徑8.8、底徑7.6厘米(圖八:6、一二)。
陶文抄錄如下(圖二六:3):
□口口口□九月□王」所□口口口口口天帝使者」謹為王阿口之口」生口口」田居」屬大山生人右口」處不得相連生人前行」死人卻步生人處」異還不得之」令」
倉1件(M15:13)。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短頸,斜肩,直腹向下微內(nèi)收。肩飾3周凹弦紋,泥條附加3道瓦形凸棱,腹飾2周凹弦紋。高27.5、口徑10.5、底徑13.4厘米(圖八:13)。
釉陶壺1件(M15:4)0泥質(zhì)灰陶,盤狀口,細長頸,扁鼓腹,喇叭形假圈足,平底。肩腹部飾凹弦紋和對稱的銜環(huán)鋪首。高38.4、口徑12、底徑14.2厘米(圖九:3)。
扁壺1件(M17:6)。泥質(zhì)灰陶。直口,方唇,短束頸,扁腹。肩部飾紅色彩繪,圈足飾一周鋸齒紋紅色彩繪,模糊不清。高21.2、口徑6.4、底徑12.8厘米(圖八:12)。
案12件0M13:2,形制相同,大小不一。泥質(zhì)灰陶。長方形,四邊有凸起的邊棱。長52.8、寬36.6厘米(圖九:8)。
耳杯29件,其中13件完整。模制,形制相同,大小有別。分為泥質(zhì)灰陶和泥質(zhì)紅陶兩種。橢圓形,兩側(cè)有新月形耳,平底°M15:1,高3、口長10.4、底長6厘米(圖二四:2)。M13:10,底部反印“鄧氏作”銘文。高4、口長12.3、底長7厘米(圖一七、二九)。
勺12件??煞譃?型。
A型1件(M16:8)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圓形,圜底,柄向上折曲,柄端為鴨首形??趶?.6、長10厘米(圖九:2)。
B型11件0M13:11,泥質(zhì)灰陶,口部呈橢圓形,圜底,曲柄,柄端下鉤。長12.2厘米(圖九:4)
瓢7件OM15:5,泥質(zhì)灰陶。敞口,口部近方形.深斜弧腹、曲柄,平底微內(nèi)凹。高6.4厘米(圖二四:1).,
甑2件M15:9,泥質(zhì)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底有5~7個算孔。通髙10,n徑21.5,底徑12.6厘米(圖八:11)一
碟5件0M16:13,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淺腹,平底通高3、口徑20.3、底徑11.8厘米(圖九:6)。
盆7件??煞?型。
A型1件(M6:9)°泥質(zhì)灰陶??谖?尖圓唇,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高6.4、口徑16.1、底徑10厘米(圖二四:6)。
B型1件(M13:7)。泥質(zhì)灰陶。直口,圓唇,深弧腹,平底。高6.5、口徑13.3、底徑8.9厘米(圖九:10)。
C型5件,M22:2,泥質(zhì)灰陶,敞n,折沿,深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髙9.8.U徑29.3、底徑15厘米(圖九:11)LI
奩4件“可分為3型。
A型1件(M15:!8).-泥質(zhì)灰陶“直口、圓唇,深直腹,平底微內(nèi)凹,腹中部飾2周凹弦紋。內(nèi)外通體施朱砂,已脫落、高7.8.H徑15.5、底徑13.2厘米(圖丿L:7).
B型1件(M18:4).泥質(zhì)灰陶,宜「I、筒狀直腹,平底微內(nèi)凹,I」部飾2周凹弦紋,器身施朱砂,已脫落。高7.6,U徑18.7、底4!17.7厘米(圖九:12),
C型2件.-.Ml5-15、泥質(zhì)灰陶直口,筒狀腹,平底,底部有3個獸蹄足,口下部飾2周凹弦紋,高II、口徑18.6、底徑18厘米(圖二四:3),
碗可分2型
A型[件(M15:6)。泥質(zhì)灰陶。斂口,深瓠腹、平底,沿下飾2周凹弦紋,內(nèi)施朱砂,已脫落,高7、口徑11.4、底徑9.1厘米(圖二四:7)
B型2件OM22:1,泥質(zhì)灰陶匚侈口,圓唇、弧腹、訴底微內(nèi)凹,唇下飾一周凹弦紋。高7.7徑19、底徑9.4厘米(圖二四:8"
缶1件(M6:3)。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鼓腹,小平底。高6.8、口徑4、底徑3.6厘米f圖一四:9)。
盤1件(M17;9)。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圓形.平底,有凸起的邊棱。上施朱砂,大部分已脫落直徑39.6厘米(圖九:5)。
器芾1件(M13:6)。泥質(zhì)灰陶。覆缽形蓋、頂部有一喇叭形捉手,直口。高5、口徑
井6件。其中3件為灰陶井,另3件為釉陶井,已殘缺。M15:8.筒形井壁,腹飾2周凹弦紋,井亭上模印滑輪,亭頂為兩面坡式“通高24.4、井筒口徑9.2、底徑11.2厘米(圖二四:4)。
灶可分為2型。
A型3件,M15-7,灶面前端出情、中部有一灶眼、后部有一孔,灶I(lǐng)'1為弧形。灶身中部及下部各飾一組凹弦紋、,&26.4、寬20、高9.2厘米(圖二五:1).
B型1件(M17:16),一釉陶灶,平面呈長方形°灶面上有一大一小兩個灶眼,周圍浮雕器皿、魚、勺等,灶門正方形。通體施綠釉。長36、寬27、通16.2厘米(圖二五:2).
車軎1件(M15:30)泥質(zhì)灰陶,中空呈喇叭狀,空心一端有2個圓形鍵孔-器身飾朱砂「長3.2厘米(圖二四:5)..
虎子1件(M17:15)「泥質(zhì)灰陶,,伏臥狀,昂首,圓口,方唇,唇下有凸棱。體施朱砂,已脫落。通高13.6.K 17.6厘米(圖九:1、一三):陶模型的種類有狗、豬、雞等“
狗5件,分為2型
A型3件。呈站立狀,乂分2式:
I式1件(M17;8)。釉陶“昂首.聳耳,耳旁有一小圓孔,卷尾,預(yù)帶頊圈,腹有肚圈,兩圈扣結(jié)于背部,上有一環(huán),,體施綠釉、模制。通高22、通長24.8厘米(圖一四、二五:4):,
II式2件。M15:11,泥質(zhì)灰陶。前肢前伸。昂首吠叫。通高19.2、通長24.8厘米(圖二五:5)0
B型2件。蹲踞狀。M15:42,泥質(zhì)灰陶。昂首似在吠叫,立耳,尾上卷。通高19.2厘米(圖二五:3)0
豬5件。站立狀。分為3型。
A型3件。M13:13,泥質(zhì)灰陶。體肥
□西安中華小區(qū)東漢基發(fā)掘簡報碩,吻部前突,雙耳下垂,尾上卷。通長18、通高11.2厘米(圖二五:8)。
B型1件(M15:17)0泥質(zhì)灰陶。體瘦長,雙耳高聳,鬃毛明顯,尾上卷。通長19.2、通高8.8厘米(圖二五:9)。
C型I件(M17:14)0釉陶。形近A型,但雙耳豎起,貼于腦后,鬃毛高聳。通體施黃釉。通高12、通長19.6厘米(圖二五:10)。
雞6件。分為2型。
A型2件。公雞°M13:8,泥質(zhì)灰陶。長尾上翹,髙冠。通長16.8、通高17.2厘米(圖二五:6)。
B型4件。母雞OM15:2,泥質(zhì)灰陶。短尾上翹。通長9.6、通高12.6厘米(圖二五:7)。
2.銅器
鏡5件。
變形四葉紋鏡4件。圓紐,圓紐座。分為3式。
I式1件(M22:4)。已殘。鏡面殘存隸書“益”、“貴”二字,字外均有方框。弦紋內(nèi)飾櫛齒紋,邊緣飾卷云紋。直徑12.3、厚0.4厘米(圖二七:1)。
II式1件(M17:1)?;【€四邊形,蝙蝠狀四葉紋。四葉內(nèi)角各有一篆字,合為“君口高官”。外區(qū)有一圈銘文,字跡因銹蝕已模糊不清,銘文外為內(nèi)連弧紋。直徑13、厚0.25厘米(圖二七:2)。
III式2件OM17:7,紐外圍飾寶珠形四葉紋及對鳳紋。邊緣飾內(nèi)連弧紋。直徑12.3、厚0.3厘米(圖二七:3)。M17:13,已殘缺。形制與標(biāo)本M17:7近同。
“位至三公”鏡1件(M6:17)0圓紐,圓紐座,座外兩端反寫隸書,,位至”、“三公”,其外飾夔鳳紋,再外飾櫛齒紋一周,寬平素鏡邊。直徑7.8、厚0.3厘米(圖二八:1)
牌飾2件°M15:31,圓形,寬平素邊。中心節(jié)一神獸,昂首張口,頭上生角,身上有翼,四足舞動,尾分三叉,足間飾2個圓形星點。直徑5.8、厚0.4厘米(圖一五、二八:2)°M15:45,圓形,窄平素邊。中心圖案為鳥形,作展翅飛翔狀,外圈飾鋸齒紋。直徑3.5、厚0.2厘米(圖一六、二八:3)。
珠形飾1件(M6:18)0算盤珠形狀,體扁鼓腹,中有圓孔。直徑2.1、孔徑0.8、高1厘米(圖二一)。
刀2件。環(huán)首,體扁長。均殘OM18:2,長22.4、刃寬1.3、厚0.1厘米(圖三O:2)。M15:37,長37.2、刃寬2.4、厚0.35厘米(圖三O:1)。
弩機2件0M15:23,由郭、望山、鉤心、懸刀、牙等部分組成,已銹蝕。長4.5、寬1.5厘米(圖三O:4)
銅錢共212枚。種類有半兩錢、大泉五十、布泉、五銖錢。
半兩錢2枚OM7:6①,“半”字不清,“兩”字較大。直徑3.2、孔徑0.8厘米(圖三一:1)°M7:6②,錢文小且清晰。直徑3.12、穿孔0.8厘米(圖三一:2)。
大泉五十2枚°M15:27,直徑2.8、孔徑0.79厘米(圖三一:3)。
布泉1枚(M15:28)°“泉”字一豎中間斷開。直徑2.6、孔徑1.03厘米(圖三一:4)
五銖錢207枚。M15:26,“五”字交筆彎曲,“金”字頭呈等腰三角形,正面上有一星。直徑2.7、孔徑0.9厘米(圖三一:5)。M19:9,“五”字交筆彎曲,“金”字頭呈箭鐮狀。直徑2.6、孔徑1厘米(圖三一:6)。M22:6②,剪輪五銖。直徑1.98、孔徑0.9厘米(圖三一:7)°M7:6①,錢文較瘦。直徑2.5、孔徑1厘米(圖一:8)。M7:6?,“五”字交筆彎曲,“金”字頭較小,上穿橫郭,直徑2.6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14厘米(圖三一:9)
3.玉石器
石硯3件0M15:20,體扁平,平面呈圓形,上部中間內(nèi)凹,周圍有邊棱。頂部光滑,底部未加琢磨。直徑10.3、高1.4厘米(圖三O:10)。M18:9,體扁平,已殘缺。表面光滑,殘留墨痕,底部較粗糙。殘長10、厚2厘米(圖三。:11)°M17:10,扁平長方形,表面光滑,底部較粗糙。長15.2、寬7、厚0.5厘米(圖三O:12)。
滑石豬2件。M15:32,伏臥于地,簡單幾刀便刻出豬的外形,吻下和尾部各橫穿一個小孔。長9.5、寬2.3、厚1.7厘米(圖一八)。
玉飾1件(M15:36)。扁平長條狀,平面呈梯形。長3.5、寬1、厚0.4厘米(圖二O)
玉眼罩1件(M15:33)。體薄微鼓,平面呈菱形。長2.95、寬2.72、厚0.55厘米(圖二二)。
綠松石飾1件(M16:4)。動物形狀,中間有一穿孔,刀法簡練。長1.6、寬1、高1.3厘米(圖三O:6)。
4.鉛器
馬銜3件OM15:22,殘。長5.8厘米(圖三O:9)。
馬鐮2件OM15:47,長8.8厘米(圖三O:8)。
鳥形飾3件°M15:48,已殘,展翅飛翔狀,眼部為一小圓孔(圖一九、三。:7)
泡釘3件。M15:49,葵花瓣形。直徑1.7厘米。
5.鐵器
刀2件。橢圓形環(huán)首,體扁而長。M18:3,已殘:殘長12.8、寬2、厚0.5厘米(圖三O:3)。
6.其他
炭精飾1件(M6:19)。黑色,平面呈蝴蝶形,兩端向外突出,器中央有一圓形穿孔。長2.3、寬1.8厘米(圖二三)。
串珠1件(M6:21)。體呈瓜棱形,中間有一圓形穿孔-,直徑1.4、高1.2厘米。
三 結(jié)語
從墓葬形制及出土物來判斷,這批墓葬可分為四型,時代屬西漢末年至東漢晚期。
M6在這批墓葬中時代較早,出土的“位至三公”銅鏡從西漢末年開始流行,所以,M6的時代應(yīng)為西漢末年至東漢早期。
M15出土了陽嘉四年(135年)朱書陶罐(M15:4O),M22出土了熹平六年(177年)朱書陶罐(M22:3),二者的時代屬東漢中晚期。M16出土的朱書陶瓶上年號無法辨認,但其形制、字體與西北大學(xué)收藏的初平元年(190年)朱書陶瓶近似所以,M16的時代屬東漢晚期。M18因被盜擾,僅出土一件朱書陶瓶殘片。M17與M18的墓葬形制相同,均出土釉陶灶、釉陶模型、陶扁壺、陶虎子、銅鏡等,它們應(yīng)是這批墓葬中時代最晚的墓。
此外,M15出土2件銅圓牌飾,形制較特殊,其產(chǎn)地、用途和名稱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加發(fā)掘和資料整理的有孫福喜、孫武、袁長江、楊軍凱。
攝影:王磊
繪圖:鄧來善 寇小石
拓片:劉天運
執(zhí)筆:孫福喜 孫武 ?楊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