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記得1399年北平城下烈焰灼燒的悲壯往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二)
雙方在城頭進行慘烈的爭奪,很快雪花就把死去的士兵尸體都凍成了一片,戰(zhàn)場上的是一片狼藉。李九龍這邊一看,工程玻璃怎么辦?馬上吩咐士兵,開始準備大量引火之物,放火燒城門,你城門是木頭的,我把城門一燒著,我不就沖進去了?
所以大量的士兵把點火之物放到樓下,準備火燒城門。這邊剛點火,燕王的軍隊也早有準備,馬上人準備這個澆水之物,樓上樓下的士兵。開始不斷的拿那個水桶啊往下澆水,你這邊點火,我就澆水,你一點火我就澆水。大冬天的諸位幾次下來之后,前面的士兵都被做成冰雕了。
沒辦法這招就沒起到必要的作用。這時候明朝軍隊呀調(diào)來了一個大殺器,那就是把火炮拿上來了。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火炮什么時候開始應(yīng)用于戰(zhàn)爭的?最早的記載是在唐朝的中后期,但是呢這個記載并不是很權(quán)威,很詳細。大家普遍認為在北宋時期,火炮就開始應(yīng)用于正式的戰(zhàn)場當中。
這一點已經(jīng)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火炮已經(jīng)用的比較廣泛了,但是這個威力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強大,但畢竟能遠距離殺傷敵兵。所以李景龍就調(diào)來大炮開始攻城了,在炮火的掩護下,進攻的軍隊開始大云梯一樣往上沖,沖了半天沒有更大的效果。
接下來又想辦法挖地窖,打地道戰(zhàn),挖一個從城下能不能鉆進去。但是夏天的時候,你或許這招還有用,你要知道那是在大冬天。你往地下沒挖多久,水冰地坼能挖得動嗎?非常艱難,所以戰(zhàn)爭處于焦灼的狀態(tài),就在這樣一個焦灼當中。表面上看,這五十萬大軍工程遇到阻礙,但是城里的朱高志也非常的緊張
因為城中就這么一些人,對方的軍隊是源源不斷的往上攻。怎么能解決一下這個問題?李景龍是連續(xù)攻打沒有更好的效果。大軍呢在這天晚上的時候撤到了大營當中,但是就在月色朦朧的時候。沒想到在城中的朱高志主動出擊了,他專門派出一支精兵,人數(shù)不多數(shù)千人。然后偷偷的趁著月色殺出城外。直接沖進了對方的中軍打仗了,李景龍率領(lǐng)的明軍萬沒有想到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朱高志膽大包天,居然敢派人劫營。
慌亂之中,李景龍在睡夢當中爬起,馬上指揮軍隊,說趕緊撤撤了十幾里,這才炸住了陣腳,后來一點點倒沒有太大的損傷。畢竟對方是出來襲擾你了,打了這一仗之后,馬上就撤回去了,就這樣,雙方在白天征戰(zhàn)晚上的時候,朱邦志這邊也經(jīng)常派人襲擾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