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治療咳喘痰多,嘔吐反胃的良藥。半夏多用于治療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
半夏:治療咳喘痰多,嘔吐反胃的良藥。半夏多用于治療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而生半夏辛散溫燥有毒,所以臨床多使用它的幾個“分身”——法半夏、姜半夏和清半夏。這三種半夏制品全都是為了制約生半夏的毒性而經(jīng)過炮制后的產(chǎn)物,治療的側(cè)重各不相同。其中姜半夏的炮制過程中姜與半夏的配伍關(guān)系還屬于相殺,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炮制成姜半夏后其毒副作用大為緩和,是“半夏畏生姜,生姜殺半夏”的靈活運用,頗為有趣。
藥用半夏
《本草綱目》:“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薄睹t(yī)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善治臟腑之濕痰,治痰濕阻肺之咳嗽氣逆癥,痰多質(zhì)稠者,常伍陳皮;治濕痰眩暈,常伍天麻、白術(shù)以息風化痰;治痰濕內(nèi)盛、胃氣失和而致失眠者,常配伍莪術(shù),和胃化痰安神。半夏辛開散結(jié),化痰消痞,治心下痞滿,濕熱阻滯者,常與干姜、黃連、黃芩等配伍,開痞散結(jié);治痰熱結(jié)胸,常配伍瓜蔞、黃連;治梅核氣、氣郁痰凝者,常與紫蘇、厚樸、茯苓等配伍,行氣解郁,化痰散結(jié)。
半夏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qū)е碌膰I吐均可隨證配伍,對痰飲或胃寒嘔吐尤宜,常伍生姜;若胃熱嘔吐,則配黃連;胃陰虛嘔吐,則配伍石斛、麥冬;胃氣虛嘔吐,則配人參、白蜜。另外,半夏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癰疽腫毒、毒蛇咬傷,常生品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半夏《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干。
【異名】三葉半夏、止葉老、三步跳。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注意事項】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生品內(nèi)服宜慎。不宜與羊肉同食。
【用法用量】內(nèi)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調(diào)敷患處。
食膳與實際應用
半夏以質(zhì)地堅實、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半夏驗方
【做法】
姜半夏,丁香,共研細末,用鮮生姜適量榨汁調(diào)膏,敷臍治療妊娠嘔吐。
【解析】
這是一個外用的方法,調(diào)膏后用紗布包裹,敷于神闕穴,最后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 2~3 次。方中姜半夏辛、溫,可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半夏本身是有毒的,在臨床中,內(nèi)服一般經(jīng)炮制后使用,且一般都有劑量上的要求。而生姜可以解半夏毒,用姜炮制過的半夏,毒性就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同時本方中我們以姜汁調(diào)膏,還是外用,所以就比較安全了。丁香味辛,性溫,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功效。生姜具有溫中止嘔的作用。神闕也就是肚臍眼,肚臍與脾胃有密切的關(guān)系,脾胃在中醫(yī)學中被認為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F(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肚臍中分布著豐富的血管,還有大量的淋巴管和神經(jīng),而皮下沒有脂肪組織,這非常有利于藥物的穿透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