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姐:來人!把皇上拖出去!

陳小姐專欄

陳小姐:上海電視臺制片人,紀錄片導演,專欄作家。
文匯報“文藝百家”特約影評人,評論代表作品:《紙之月》,《我在故宮修文物》,《路邊野餐》,《我們誕生在中國》,《海邊的曼徹斯特》,《妖貓傳》,《后來的我們》等。

這個夏末最扎勁的一出屏斗,不是妃咬妃一嘴毛,而是烏如懿撕逼魏瓔珞,乾小四大戰(zhàn)愛弘歷。
這不是承乾宮和鐘粹宮的斗爭,這是兩個延禧宮的斗爭。


圈里人都愛說,每部戲都有自己的命,拖到今時今日,《如懿傳》算不得好命的作品,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幾乎耗盡了它的氣數(shù)。
硬要上星不甘淪為網(wǎng)劇,傲嬌地一再喊出“狼來了”,某衛(wèi)視“即將播出”的片花都撒遍了,大半年居然沒動靜。
放肆!現(xiàn)如今的觀眾都是皇上好嗎?只有皇上翻牌子哪容嬪妃放鴿子!

觀眾又沒被通知熒屏限古,也不懂上星好比作死。刷微博看到此片三審不過,被責令整頓,也不過茶余飯后笑過就罷。?
偏偏編劇也不爭氣,被傳抄襲丑聞,主演時運不濟,又被曝片酬天價。周迅那么多年苦心經(jīng)營的公益形象差點毀在這部戲上。沒幾天又傳海外版資源外泄……
讓本宮說什么好呢,山外有山,戲外有戲,真是夠了。

論出身,《如懿傳》像富察氏血統(tǒng)高貴,搭了《甄嬛》的順風車,早早地放出風聲吊足觀眾胃口。
演員陣容很強大,陳沖和鄔君梅上一次穿旗裝同框,大概還在貝托魯奇大導的曠世杰作《末代皇帝》中吧。半輩子過去了,婉容和文繡從清末斗到了清初,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也斗出了白發(fā)。


論賣相,《延禧攻略》的配色不俗,但是服裝道具燈光照明終究經(jīng)不起細看,魏貴人常常慘白著一張臉,端著念臺詞,除了故作嚴肅沒有別的表情。
吳謹言這張臉真沒什么福,演素人可以楚楚可憐,不能演主角,尤其不能演主子。不然只會讓人覺得丫頭身子丫頭命。

相較而言《如懿傳》的制作考究些,尤其是布光,有幽邃深宮的真實感。人物的面部大多不是慘白敞亮的,后景陳設(shè)多有明暗層次的光影效果。
布光考究的戲,拍攝進度自然慢,整個劇組多耽擱一天,白花花的銀子就流水般地沒了。從這點來看,《延禧攻略》的制作預算肯定不高,拍攝進度應該是可喜可賀的。
有些光不是打不出,只是時間耗不起,大家要理解。


論劇作,還真不好說《延禧攻略》的班底到底有沒有看過《如懿傳》的劇本。
兩部劇同題材、同年代、同帝王、同妃嬪、大體相似的故事脈絡,王孫貴族宮女太監(jiān)的臉蛋主子寢宮的名字也都差不多,唯一區(qū)別是一部的正派女主是另一部的反派女配。
撞到如此車禍現(xiàn)場,叫觀眾情何以堪,蛤?! 你倆每天消磨掉我媽大量時間她怎么安心幫我?guī)Ш⒆樱?/p>


論心機,《如懿傳》大肆宣揚,叫囂好幾年,《延禧攻略》閉門造車,悶聲發(fā)大財?!堆屿吩诎?,猶如黑馬,勢如破竹,《如懿》在明,慌忙迎戰(zhàn),氣急敗壞。
《延禧》套路多了點,女主的主角光環(huán)也有點過分?!度畿病冯m然勢氣上被壓了一頭但我覺得綜合質(zhì)量畢竟好幾分。但說到底,論這兩部劇優(yōu)劣,其實是五十步笑百步,兩部戲終究沒有脫離同一層次的審美趣味。

我用2倍速度看這兩部戲的同時,其實還認真看了一部英劇——《名姝》。
《名姝》的開場字幕寫的是“1763年,倫敦,五分之一的女性賣身?!?/p>

1763年,是大清乾隆18年。這中外三部戲其實是表現(xiàn)的同時代的女人扎堆故事。《名姝》就是英國的“大清撕逼劇”。
我真正想談的是中英兩國對于同年代同題材的戲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趣味和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趣味與創(chuàng)作動機反映出的恰恰是國民審美的集體素質(zhì)。


1763年是個很有意思的年份,這一年,以英法為代表的歐洲諸國結(jié)束長達7年的戰(zhàn)爭,簽署《巴黎合約》。簡單總結(jié),經(jīng)過這次的混戰(zhàn),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
美國歷史學家L.S.Stavrianos以1763為句點,把其后的世界稱作“西方占優(yōu)勢地位的世界”。所以這一年,是東方最大的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起點,亦是西方最強的帝國全球擴張的起點。
《名姝》講述了這一年起,倫敦城中兩座妓院的明爭暗斗。

這部英劇的價值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女性意識的當代性,編劇將當代女性的價值觀賦予在了18世紀倫敦妓女的身上。
劇中有三個階層的妓女,專為上流社會服務的戴著假發(fā)、講著法語的高階妓女、中層社會賣身混口飯吃的女郎,底層社會在貧民窟打野戰(zhàn)茍活的女人。

她們之間固然有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但這完全不是創(chuàng)作的主要著力點,她們對自身階級與天定命運不同程度的反抗,才是重點。
一樣依靠男人生存的女人戲,卻有著不一樣的現(xiàn)世意義,對男權(quán)的反抗是她們通往精神自由的墊腳石。

《名姝》,假借18世紀的妓女視角又一次書寫了當代女性的精神革命。

《名姝》里的女人們,雖然各有各的職業(yè)性,但在精神上都不是男人的玩物。
而《延禧攻略》里最叛逆的女主,卻也不得不在50集以后陷入無依無靠的彷徨,虔誠地爭寵,成了自己從前最鄙視的女人。
從這一點來看,秦嵐扮演的富察皇后是延禧劇中唯一的亮點。

秦嵐近年愈發(fā)沉穩(wěn),演技精進,氣質(zhì)大增,念白也有味道,早已不再是當年的知畫。只是這個角色用死亡來逃離,仍只是一種消極的反抗。

看完《名姝》,我有革命的沖動,而2倍速度看宮斗的我,煩得只想說,來人!給本宮把皇上拖出去斬了!
說到底,后妃還不就是給一個人賣身的名姝么?

《名姝》在創(chuàng)作動機上的另一重價值在于文獻性,劇中雖然沒有太多城市全景,但是有不少城市街道的外景,看得出創(chuàng)作者不僅是在美術(shù)上極力還原一個18世紀的倫敦,更重要的是在社會機器的運作機制上著力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萬象。

我最愛看的部分是劇中對于社會運作機制的細致描繪,貴族階層是怎樣繼承與生俱來的巨額財產(chǎn),一輩子過著奢靡荒淫鶯歌燕舞不勞而獲的日子。
勞苦大眾是怎樣苦苦掙扎,也無法頂破階層禁錮的天花板。

劇中濃墨描寫了社會階層如何固化,執(zhí)法機構(gòu)怎樣腐壞,知識分子為何無力,底層百姓受了委屈求助無門。
18世紀中葉左右,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不過100年,法國還未大革命,歐洲像一艘巨大的正在轉(zhuǎn)舵的大船,社會矛盾緩解得并不徹底。

無論《延禧》還是《如懿》的創(chuàng)作動機,聚焦的重點都是人的紛爭,以人性的灰暗地帶博取收視。
《名姝》聚焦的重點如清明上河圖般,是還原一座今天已經(jīng)找不到的城市。
這些戲的主角都是女人,區(qū)別在于,倫敦的妓女只是故事的入口,紫禁城的鶯鶯燕燕卻是故事的全部。

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反射的是國民的審美需求,當今最賣座的中國電視劇看似繁花似錦,諜戰(zhàn)劇、家庭劇、宮斗劇,反貪劇……本質(zhì)上就是一類。
反貪是男人的宮斗,宮斗是女人的諜戰(zhàn),皇室的娘娘貴人答應,換一身衣裳,就是普通人家的婆婆媳婦小姑。當觀眾看膩了能夠觀照出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家庭劇,間或逃離到大清的紫禁城,仿佛就能暫時離開焦頭爛額的生活喘口氣。所謂編劇技巧,不過就是把油鹽醬醋改成荷包衣料罷了。
創(chuàng)作動機是作者的思想高度,審美訴求是一國的國民素養(yǎng)。

看看世界吧,都什么年代了?美國女人大喊me too!法國女人大喊反me too!
美國女人向世界要不被騷擾的權(quán)利,法國女人向世界要被騷擾的權(quán)利!無奈中國熒屏還是一地雞毛,中國女人還在爭寵。
哀家看不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