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團的進化(上)-簡述中國第一支機械化步兵師—陸軍第200師編制
? ?? ? 早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就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打算組建當時代表陸軍最高技術水平的裝甲師單位,并向多個國家尋購裝甲車輛,不過日本帝國主義的突然發(fā)難打斷了這一進程。由于大量裝備尚未到貨,至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當月南京政府才匆匆成立了第一支團級裝甲單位——國民革命軍陸軍裝甲兵團。

詳情見上期


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隨著德日軸心的逐漸靠攏,中德軍事合作已經(jīng)無法維持,從德國獲得新戰(zhàn)車是沒指望了,不過此時另一個強援趕來了。

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訂了,9月由楊杰任團長的赴蘇考察團即到達莫斯科開始與蘇聯(lián)方面商討軍事及經(jīng)濟合作的事宜,以期達成中蘇結盟和獲得武器援助,最后雖然前一項目標沒有達成但是后一項取得了很大成果。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蘇聯(lián)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軍火到達中國,其中包括有當時蘇聯(lián)陸軍的主力輕型坦克T-26,這些蘇制坦克的到來迅速補齊了裝甲兵團在淞滬會戰(zhàn)和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的損失。

1938年1月15日,以在湘潭七里鋪三道坊整訓的原陸軍裝甲兵團為基礎,國民政府軍政部按照同時期德國陸軍成立的裝甲師模式,組建了中國軍隊的第一支全機械化陸軍野戰(zhàn)師——陸軍第200師。師長由原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時任中將)擔任,副師長邱清泉(時任少將),師參謀長廖耀湘(時任少將)。

第200師在編制上直接隸屬于軍事委員會軍政部,人員訓練仍由陸軍交輜學校負責,下屬第1149、第1150、第1152團、炮兵第52團及師直屬部隊。

具體編制如下:
第1149團(坦克團)
團長胡獻群(時任少將)
下屬三個營

第一營(坦克營)
營長董嘉瑞(中校)
戰(zhàn)車1連
配備
維克斯6T M1930 E型輕型坦克6輛
菲亞特L3/35超輕型坦克5輛
連部配備1輛維克斯6T M1930 F型輕型指揮坦克和1輛L3/35超輕型坦克





戰(zhàn)車2連
配備與1連相同
維克斯6T M1930 E型輕型坦克6輛
菲亞特L3/35超輕型坦克5輛
連部配備1輛維克斯6T M1930 F型輕型指揮坦克和1輛L3/35超輕型坦克

戰(zhàn)車3連
配備
蘇制? T-26B 型輕型坦克6輛
菲亞特 L3/35超輕型坦克5輛
連部配備1輛T-26B 輕型坦克


另有
一個補給連
一個機炮排
一個特務排
一個偵察排
一個修理所
一個醫(yī)務所

第二營(坦克營)
營長馬轍(中校)
戰(zhàn)車5、6、7連
配備與3連相同,各轄
蘇制 T-26B 型輕型坦克6輛
菲亞特 L3/35超輕型坦克5輛
連部配備1輛T-26B 輕型坦克


輔助單位也與1營配備相同

第3營
營長沈式琦(中校)
轄:一個工兵連、一個通信連、兩個運輸連

團直屬部隊
轄:一個特務連、一個衛(wèi)生隊、一個修理工廠

全團共裝備維克斯6T M1930 E/F型輕型坦克14輛,菲亞特L3/35超輕型坦克32輛,蘇制 T-26B輕型坦克28輛。

第1150團(坦克團)
團長韓増棟(時任上校)
下轄三個營
第1營營長劉介輝(中校)
第2營營長郭彥(中校)
第3營營長葉敬(中校)
(其中前兩個戰(zhàn)車營配備與1149團戰(zhàn)車二營相同)
每營轄三個坦克連
每連配屬
蘇制 T-26B 型輕型坦克6輛
菲亞特 L3/35超輕型坦克5輛
連部配備1輛T-26B 輕型坦克

需要注意一點的是,1150團的各級單位均缺少醫(yī)護單位,其余配置與1149團基本相同。

全團共裝備菲亞特L3/35超輕型坦克30輛,蘇制 T-26B輕型坦克42輛。

第52炮兵團(戰(zhàn)防炮團)
(由原戰(zhàn)防炮教導大隊,詳見上期)
團長馮而俊(上校)
下屬3個戰(zhàn)防炮營
第1營營長謝成章(中校)
第2營營長佟大芳(中校)
第3營營長郭定遠(中校)
共計裝備54門37mm戰(zhàn)防炮
(后換裝為蘇制45mm戰(zhàn)防炮)


1152團(摩托化步兵團)
團長高吉人(上校)
下屬4個摩托化步兵營
第1營營長謝蔚云(中校)
第2營營長戴戎光(中校)
第3營營長林棲(中校)
第4營營長林承熙(中校)

師直屬部隊

一個技術補充團
團長洪世壽(中校)

一個戰(zhàn)車搜索營
營長蕭平波(中校)
(原裝甲兵團搜索營,詳見上期)


一個步兵炮營
營長邵一之(中校)

一個工兵營
營長郭海樂(中校)

一個補充營
營長劉俊生(中校)

一個特務營
營長鄧君林(中校)

一個通信營
營長柴釗(中校)

一個輜重營
營長杜鴻范(中校)

一個修理工廠
廠長為李恩敘(上校)

一個消防連
連長胡興中(少校)

一個水上運輸排
排長李濟民(上尉)

一個衛(wèi)生隊
隊長溫宗謨(中校醫(yī)官)

一個師直屬兵站
主任汪啟超(上校)


全師共裝備各型坦克146輛,兵員過萬。

? ? ? ?1938年4月,針對裝甲兵團在淞滬會戰(zhàn)中暴露出來問題,軍政部命令200師全師開赴江西上高配合湯恩伯第十三軍進行大規(guī)模演習,以加強步、戰(zhàn)、炮等兵種的協(xié)同能力。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親臨現(xiàn)場觀摩指導(看個熱鬧)。

? ? ? ? 1938年5月,徐州會戰(zhàn)結束后,日軍沿黃河兩岸向西進犯,企圖占領中原地區(qū)后長驅直下,威逼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阻敵于隴海線上,決心調集重兵與之決戰(zhàn),將入侵之日軍殲滅于蘭封地區(qū)。

第200師根據(jù)南京政府軍政部命令,抽調第1150團1營,特務營機槍排、工兵排及搜索營2連1排,組成突擊軍第一縱隊(實際配屬22輛坦克),由副師長邱清泉少將擔任縱隊司令。由于鐵路系統(tǒng)遭遇日軍飛機空襲,列車被迫半路停下,縱隊就地下車。之后在蔣校長的直接過問下,突擊軍第一縱隊直接采取履帶式行進抵達前線(雖然半路有兩輛拋錨),并在之后的戰(zhàn)斗中給予日軍較大殺傷。不過,此次作戰(zhàn)中配合的陸軍并未接受過協(xié)同訓練,突擊縱隊的坦克依舊出現(xiàn)了突進過快失去步兵掩護的情況,導致大量裝備損失。



之后,中國軍隊12個師在薛岳指揮下在河南省蘭封三義寨一帶將孤軍深入的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包圍,鏖戰(zhàn)了7天卻久攻不下。最后再次急調200師第1149團5連來參加攻堅,效果顯著,但由于數(shù)量過少和協(xié)同原因未能在打開日軍防線突破口后擴大戰(zhàn)果戰(zhàn)果。之后由于日軍增援部隊的到來,中國軍隊全殲十四師團已無可能且自身有被全殲的。


之后國軍主動撤退,為防日軍近一步追擊還使出了一招絕戶計—炸開花園口,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



蘭封會戰(zhàn)結束后,原兩百師所屬裝甲部隊回歸建制繼續(xù)接受整訓,此時的第200師依舊是全中國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隊。隨著更多蘇聯(lián)援助和軍事顧問的到來,200師重新變?yōu)榱瞬奖鴰熍c新22師、榮譽第1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11軍,原200師的機械化單位被抽出整編為了第11軍裝甲兵團。而新11軍在短暫存在了不到一年之后改組為了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5軍,而它將在之后的抗戰(zhàn)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也留下了遺憾。

參考文獻:
《內憂外患的淬煉-中國裝甲兵的早期發(fā)展與作戰(zhàn)思想演變》
《抗日戰(zhàn)爭中國軍隊坦克裝甲車輛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