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名家——凌卓平先生
翰墨名家——凌卓平先生
凌卓平。1954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蘇宜興,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民革中央畫院理事,安徽中山畫院副院長,安徽省政協(xié)書畫社成員,安徽博物院學(xué)術(shù)委員,高級美術(shù)師。學(xué)書從趙松雪入手,繼習(xí)米南宮,后追二王、孫過庭等,每每作書,至有所悟才濡墨揮灑,具有靈活多變、俊爽縱逸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作品曾獲全國1988年全國首屆書畫大獎賽一等獎(唯一),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全國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優(yōu)秀獎,部分墨跡被中南海等一些名勝紀(jì)念館、博物館收藏或勒石,從藝傳略載入《中國當(dāng)代藝術(shù)界名人錄》、《世界華人美術(shù)名家年鑒》等,曾先后應(yīng)邀赴韓國、新加坡及臺灣、香港等國家地區(qū)交流訪問,并擔(dān)任新加坡第十三屆全國揮春大賽的評委。《書法研究》、《文匯報》等對其書藝有所評介。出版《凌卓平書法選》。
?墨跡·心跡
文/章晟
每個人對生存都有一種感受,并會選擇不同的表達和流露方式。在凌卓平那一幅幅看似夸張隨意、實則匠心獨運的書法作品中,無需觸摸,我們便可以讀出那真情而率性的感動。
有人說,癡迷是一種無奈的沉醉,而凌卓平傾心投入書法藝術(shù),卻是一種燃燒的激情。古往今來不乏中規(guī)中矩、一臨到老的書匠,這無疑是一種悲哀的執(zhí)著。深究其因,是缺乏跳出來的勇氣與變幻視覺的睿智。而凌卓平作為一位書家,是因為他作品中脫俗的藝術(shù)語言與敢于自成一格的膽量。凌卓平是最早上手的元代趙孟頫,久之,恪守于趙字的風(fēng)格規(guī)模,似無書者的張揚個性。然而,臨摹并沒有導(dǎo)致可悲的結(jié)果,上至孫過庭的草法,王羲之、王獻之的行草,下探林散之等書法大師的大草,終于書寫出清新雅逸、不落俗套的風(fēng)格??此坪唵蔚霓D(zhuǎn)型,看似無意的自我,卻印證了厚積薄發(fā)的真理。
在作品中看到自己,需要一種膽量;看到清晰的自己,更需要一種超脫。從數(shù)十載的潛心臨摹中走出來,無疑是一種撕裂陣痛。凌卓平敢于承受,則源自于漫長的思索。如同分娩一般,陣痛過后,新生來臨了,那是一種繼承和進化后全新的生命,一種映刻著自我痕跡的書法藝術(shù)??v觀凌卓平的書法作品,落落大方,自然得體,起筆或方或圓,或藏鋒露鋒,提按自如,粗細相濟,濃淡交錯,剛?cè)岵⑿睿鷦忧腋挥许g性。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廝守教條與千篇一律,只看到形式多變,意趣橫生,且又深藏厚重的功力。
欣賞凌卓平的作品,說到底就是體會一種心境,或空靈、或激昂。任何藝術(shù)都是有感而發(fā),書法創(chuàng)作也不例外。每每書寫一幅作品時,凌卓平的心緒都會回到書寫內(nèi)容的特定時代,隨原作者的心緒而動蕩,與時代對話,與筆墨對話,與造化所賦予的一切生命對話,成竹于胸,一氣呵成,抑或靈動恣情,生機盎然。那流動的線條,疾徐有序,不僅表達出自然的節(jié)奏,又勾勒出獨特的韻律。
從這個層面上說,凌卓平的書法真正稱得上是藝術(shù)了。對凌卓平的書法,不僅需要欣賞線條,更需要去閱讀內(nèi)容,因為這樣才能理解他的為人。凌卓平常說:“今天的人無法穿著長衫古裝去寫字”,就辯證透出他對書法環(huán)境的深刻體會,而這也成了他潛心探索、不斷追尋的動力。
這是一個書法藝術(shù)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時代,也是一個綻放個性的時代。然而,這種綻放卻往往派生出裝腔作勢的矯揉,凌卓平最排斥的正是這種做作。他用他的作品展示給人們真實的性情、易位的經(jīng)歷與心靈的震撼。
春和景明? 134x34cm
枕石抱云? 134x34cm
絕勝煙柳? 134x34cm
題簽【中國書法】? 35x12cm
觀自在? 68x34cm
龍?zhí)扉T 虎臥鳳閣? 134x34cmx2
群賢畢至??134x34cm
無盡藏? 138x35cm
上善若水? 102x50cm
鮑照【酌酒自寬】? 133x33cm
縱覽飛云? 134x34cm
幽芳? 100x50cm
花落? 62x50cm
玄默? 100x50cm
戲??42x42cm
王時敏題畫一則? 40x30cm
臨顏真卿【爭座位】帖? 69x52cm
臨米芾【竹前槐后帖】? 40x3cm0
擬趙子昂【蘭亭序】局部??132x60cm
節(jié)臨【姚伯多兄弟造像】? 111x34cm
節(jié)臨【姚伯多兄弟造像】?68x68cm
字課選萃? 100x34cm
字課選萃??100x34cm
字課選萃? 55x40cm
字課選萃? 62x50cm
清人論書一則? 134x68cm
墨林軼事一則? 50x40cm
陸游五絕一首??68x68cm
鄭板橋【臨池偶感】? 134x34cm
陶淵明【歸去來辭】局部??40x32cm
李白【月下獨酌】局部? 75x50cm
陶淵明【桃花源記】? 句132x34cm
黃山谷句? 69x52cm
張栻題書一則? 132x34cm
署名落款
常用印
媒體點評
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國書畫社主辦的全國首屆書畫大獎賽,十一月中旬在京頒獎,書法一等獎由安徽凌卓平榮獲,得獎金一萬元,此大賽獎金數(shù)額突破以往各類書法大獎賽。十一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五百二十件獲獎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國務(wù)委員谷牧、中顧委副主任宋任窮、中央電視臺臺長王鋒等領(lǐng)導(dǎo)同志出席了開幕式。
——摘自《書法博覽》
如凌卓平的作品“法”字,以繁字夸張手法結(jié)體,用干濕濃淡墨在皺紙上刷出,墨跡斑斑,狀如爛泥,其上尚有經(jīng)意所設(shè)的墨塊,幾近履痕,整個氛圍朦朦朧朧,非常接近古幹先生提出的書法是“模糊藝術(shù)”的理論。這個氛圍使人極易產(chǎn)生民主與法制在當(dāng)今社會已被任意踐踏的聯(lián)想。
——摘自《筆花》
卓平作書并無定式定格、至有所悟才濡墨揮灑,故每觀其書法總有不同感受,而無千篇一律之嫌。藝術(shù)的生命正在于不斷輸入新鮮血液,不斷追求自我,也不斷否定自我,最終形成自我。卓平書法之可觀可愛正基于此。
——摘自《文匯報》
把全國第四屆書展中的朱學(xué)達的顏書與凌卓平的草書擺在一塊,前者功力更深,但是可以一眼洞穿;而后者,那種筆墨趣味及感情的吐納,一次欣賞無法完成,作品明顯的罩上了一層“面紗”。如果從深處看,詩意的效果就更明顯,由于作品本身是非精確化的,不僅沒有“向日迭字”的可笑舉動,更力圖避免程式化,因此能給人欣賞之余留下較為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
——摘自《書法研究》
凌卓平“不俗”的書法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章法上落落大方,結(jié)字上自然得體,更體現(xiàn)在駕馭線條的靈性上。線條是中國書畫的生命線,線條的質(zhì)地便不同,于是,線條的優(yōu)劣便成了雅俗的重要標(biāo)志。凌卓平的書法有精彩的線條,令人玩味??v觀他的線條,極其靈動,既遵循中鋒運筆的原理,又不死守教條,較好地表達了線條的高雅之美。
——摘自《新民晚報》
漢樂府詩? 69X69cm
凌卓平的這幅草書斗方(上圖),可以肯定地說不是狂草一類,而有些許晉人小草的風(fēng)韻。間或亦可見孫過庭《書譜》對他的影響。當(dāng)我們把玩這件作品時,首先必將注意到它的通脫氣勢,真有些“一筆書”的味道。起筆伊始的厚重墨色在向前推進時漸漸淡去枯去,由近乎行楷的“上邪”二字領(lǐng)首逐漸向行草乃至草書演進的軌跡歷歷可按,用筆的肯定與嫻熟,筆意的呼應(yīng)與顧盼,字勢的跌宕與起伏,再再證實書寫著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當(dāng)代書家的草書創(chuàng)作,是不乏靈氣與創(chuàng)意的,書家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時,對筆法字法乃至章法都是甚為關(guān)注的,然而往往忽略墨色。卓平的這幅草書,顯然是墨色的濃淡枯潤上作了一番努力。焦墨易滯,濃墨易濁,濕墨易潤,枯墨易燥,淡墨傷神。倘能在一件作品中將幾種墨色自然交互運用且不露刻意之痕,乃為上乘,卓平是作,竊以為在豐富多維的墨色變化上高出時人一頭。首行濕墨與淡墨互滲,次行濃漸淡,三、四行由淡復(fù)濃;五、六行由濃而枯,進入一種蒼茫的境界。
——《摘自周德聰(抱一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