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催淚的4首詩詞,句句扎心,90%的人哭著讀完
在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康熙當皇帝覺得無味,微服私訪,做百姓。最后才感慨,當皇帝難,當百姓,更難!
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有一句最著名的句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國家巨變、時代巨變前,普通人就如同螻蟻,悲劇的命運讓人落淚。
今天要推薦4首最催淚的古詩,句句扎心,90%的人是哭著讀完的。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一位老兵,15歲就當兵了,80歲才得以回到故鄉(xiāng)。65年的歲月,征伐在戰(zhàn)場上,當他年老體衰,回到家鄉(xiāng)時,卻發(fā)現(xiàn)家里的親人,已經(jīng)變成一座座墳丘。
有些迷蒙、有些渾噩、有些凄愴的老人,像對“松柏冢累累”不聞不見一樣,對荒涼的家園的感觸也變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無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殼,采下冬葵嫩嫩的葉子。而當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潸然淚下。
他已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著六十五年的艱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場風塵、六十五年人世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豐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
元代散曲作家曾寫: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漢魏之際,當時,正是天下大亂之時,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亂不斷,百姓生靈涂炭,流離失所,而老兵歸來,家中親人死散,是最常見的現(xiàn)象。卻是人生最深的悲傷。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有些人,光是活著,就花掉了所有力氣。
這首詩講的是唐代百姓宮市的腐敗。
一個老人家,在南山上砍樹燒炭,滿面塵灰,十指被炭染黑。他身上正穿著單薄的衣服,凍得瑟瑟發(fā)抖,可他還希望天再冷一些,再冷一些,這樣,就有人來買他的炭了。
城里的雪堆積了一尺厚,推著炭車,沒有吃飯的老人家在泥地里歇息。突然走來了兩個太監(jiān),自稱是皇帝的命令,拉著牛就走,一車炭,一千多斤,老人家不肯,卻又無可奈何。最后,只給了半匹紅紗一丈綾。就大搖大擺的走了。
劇情到這里戛然而止。白居易沒有說《賣炭翁》最后的命運,但是我們能想像到:貧困可憐的賣炭翁,最后,逃不到餓的拿去,他可能倒在雪地里,埋怨命運的不公,卻沒有任何辦法。
任何時代,都這一些人,他們光是活著,就花掉了所有力氣。每每想到這里,都讓人潸然淚下。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安史之亂”使大唐從強盛走向衰弱,而大唐的普通百姓,在這樣的巨變面前,命若螻蟻。
什么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杜甫寫給你看。
杜甫在石壕村投宿時,遇到差役征兵。差役是那么的兇狠,老婦人哭得是那么悲慘。她向差役訴說,自己的三個兒子在鄴城戍守。前些天,收到一個兒子的來信,其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jīng)死了。
家里已經(jīng)沒有了人,只有一個兒媳婦和吃奶的小孫子,兒媳婦進出,連個完整的衣裙都沒有。您要征兵,老婦人我雖然年老色衰,請讓我跟您一起回去,我還能干點做飯的活。
這個夜晚,杜甫聽著外面的哭泣之聲久久無法入眠。這是普通人在國家巨變前的命運。
失去了兩個兒子的老婦人,連一件完整的衣裙也沒有的兒媳,這樣的生活,過得真是絕望。
杜甫處在這樣的巨變之中,眼見著民不聊生,眼見著生靈涂炭,真讓人錐心。
《隴西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高中時讀到這句詩,難過了好久好久!
明明是春光明媚的午后,明明還鳥語花香鶯歌燕舞,卻不知千里之外的地方,已然天翻地覆,與萬里相隔的夫婿,已天人永隔……
“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一邊是現(xiàn)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zhàn)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
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zhàn)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一邊是歲月靜好,一邊是殘酷的戰(zhàn)爭。這世間的所有,得來都有代價,你所安享的歲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幾千年前的詩,現(xiàn)在讀來,依然讓人心痛。
時間雖然流逝,可感情卻是共通的。
那千年前的悲傷,在詩人絕妙的詩里,令我們感同身受,讓我們隨著詩人的悲傷一起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