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到抖音的科普達人
想知道蚊子為什么只叮你?小龍蝦的頭能不能吃?鼻子上的黑頭為什么擠了又長?脫發(fā)咋辦……所有你好奇想問的,寧原都知道。現(xiàn)在,他是短視頻科普達人,入駐抖音才三個多月,就已經(jīng)收獲了300多萬粉絲、700萬點贊。
34歲的寧原,江湖人稱“老原兒”,曾在央視的一檔科教欄目《原來如此》里做外景實驗員十幾年。
2020年3月,寧原從央視離職,全心投入抖音,進行科普短視頻制作。那時尚在疫情期間,醫(yī)療知識的匱乏讓大家每次對救護車出動,又好奇又害怕。寧原以此為契機,經(jīng)過充足的準備,4月2日發(fā)布了第一個科普視頻,講的就是“抗疫神器——負壓救護車”的工作原理。
他先用一個天平模型,展示不同壓強將帶有病毒的空氣封存的原理。之后重頭戲來了,一個等比例壓縮過的負壓救護車被擺上了桌臺,實體救護車該有的部件,模型車全有。只見寧原以紙牌模擬氣壓,以豆子模擬空氣。當他旋轉(zhuǎn)車廂頂部的按鈕,紙牌被抽出一張,代表車內(nèi)氣壓變小,豆子“空氣”自然就往車內(nèi)跑,從而實現(xiàn)了車內(nèi)外的隔離。這個短視頻通俗易懂,一上線就收獲了很多點贊支持。
在寧原發(fā)布的40多個視頻中,有時是他抱著1米長的蟑螂模型,在解說蟑螂為什么總是出現(xiàn)在隱秘的角落,為什么有時連殺蟲劑也“鎮(zhèn)”不住它們;有時是他豁出形象戴著假發(fā),用動畫模型把脫發(fā)原理講得明明白白;還有夏天到來前的小龍蝦科普;新聞報道里山火卷土重來的原因;蚊子叮后的包越撓越大的成因……大多是人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卻一知半解的問題。
無一例外,配合寧原解說的每個模型,都讓人眼前一亮,以至有網(wǎng)友留言:“就沖這些模型,我刷完了所有視頻?!?/p>
視頻看著通俗易懂,實則很費精力,每一個主題從設想到產(chǎn)出,大約需要兩周時間,光是制作模型就得花3天。寧原覺得,不能因為觀眾隔著屏幕,就把科普模型“糊弄”過去。他大學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視覺廣告學專業(yè),畫個模型,做個手工,對他來說不算難事。他做過的模型有:放大1000倍和5000倍的頭發(fā)、一米多長的螃蟹、半米多長的小龍蝦……甚至被蚊子叮過的皮膚下的毛細血管,也都被他用長氣球做了出來。
寧原善于回收利用生活中的廢物件,比如拖鞋的底軟,容易上膠,可以用來做蟑螂翅膀的支撐;路邊廢棄的廣告板,可以做一個微型小山;就連骨折時糊過的石膏布,也都被他拿來做了山體外衣,真的可謂是“物盡其用”。
五一期間,寧原做模型直到凌晨,累得趴在工作臺上直接睡著了。身旁有一個做模型用的熱風槍,他的手不巧搭在了這個溫度高達1000度的槍口上,一瞬間,拇指就被燙出個大水泡,立刻就把他疼醒了。結果這個意外,讓他受到啟發(fā),兩周后就做出了《老原兒燙傷不留疤》的視頻。
寧原像個匠人一樣,堅持著手工的原則,經(jīng)常手工制作實體解說板,在板子上寫說明文字?!坝脤嵨?,給鏡頭,能讓觀眾更清晰地感知到細節(jié),加深記憶?!彼芙^過多使用貼紙功能、文字動效等技術特效。
“做科普得先自己懂?!痹趯幵业臅窭?,都是動物學、昆蟲學等學術類大部頭,他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查資料、找權威信源、分析各種說法上。視頻腳本、闡述邏輯被他反復推演,直到可以被清晰和嚴謹?shù)爻尸F(xiàn)。準備時遇到中文資料少、需要查找外文文獻是常有的事。如果資料還不夠精細,寧原就開始琢磨起其他的辦法。
說起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寧原自嘲,“要說最慘重的代價,就是我更禿了,頭頂黑色面積明顯減少。”
曾經(jīng)有一個粉絲私信寧原,說在開學考的地理題中有一道是“山火”,她立刻想到了老原兒發(fā)過的視頻。這讓寧原很有成就感。未來他想通過自己制作的科普短視頻,讓更多人真正了解生活,知道世界因何如此。